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
口腔科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科普
01
口腔科综合治疗台水路
近年来,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dental unit waterline,DUWL)卫生情况在国内逐渐得到了重视,同时多个地方标准已经出台。其实,在国际上各个国家在更早的时间就开始重视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相关问题,并制定了相关规范,本文对各个国家在此方面的标准情况做以下总结:
02
国外关于口腔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相关标准
1、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订了《牙科设置感染预防实践总结(2003)》(Summary of Infection Prevention Practices in Dental Settings) ,系统总结和提出了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感染问题和干预措施。
2、澳大利亚牙科协会建议:牙科非手术用水细菌菌落总数≤500CFU/mL,同时强调对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水的细菌菌落总数要控制在200CFU/mL以下。
3、日本对牙科综合治疗台输出水质量做出了强制规定,要求符合日本本国饮用水标准,即细菌总数≤100CFU/mL,且不得检出大肠埃希氏菌。
03
国内关于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相关标准
1、2019年,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布了《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技术规范》(DB11/T 1703-2019),其中明确说明:口腔综合治疗台输入水卫生要求至少选用符合GB 5749的生活饮用水,宜选用经水处理装置处理的水作为输入水。诊疗用水卫生要求诊疗用水菌落总数应不超过100CFU/mL。
2、2021年,在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牙椅水路系统清洗消毒技术规范》(DB33/T 2307-2021)中指出:口腔诊疗用水菌落总数,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不应超过100CFU/mL,R2A琼脂培养基培养不超过500CFU/mL。
3、2022年贵州省颁布《口腔综合治疗台用水卫生管理规范》指出:口腔诊疗用水菌落总数不应超过100CFU/mL。
综合来看,国家及各地政府正在不断完善口腔综合治疗台用水卫生要求,以期能够严格、规范、标准化地管控口腔诊疗用水安全,尽可能地降低诊疗过程中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次氯酸消毒剂生成器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清洗消毒方法
一、消毒操作方法
1、每日消毒前应检查生成器是否正常运行。
2、使用电解法生成器(含GB 28234中微酸性电解水生成器)的,将适量低浓度的稀盐酸或氯化钠水溶液加入到有隔膜或无隔膜式电解槽内,打开进水阀门,接通电源,启动工作开关,生成器开始工作,电解槽开始电解,调节进水流量,设定电解槽工作电流,控制系统精确控制电解原料与水的混合比例,生成次氯酸消毒剂。
使用化学法生成器的,将碱性的次氯酸盐和酸性原料按使用说明书要求的方法分别加入相应储液槽中。打开进水阀门,接通电源,启动工作开关,生成器开始工作,设置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消毒的浓度,控制系统精确将储液槽中的溶液按规定的用量泵入反应器中。
3、根据口腔综合治疗的用水量,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水中次氯酸含量、pH值等指标,连续对水路进行消毒。微酸性电解水生成器在水路的使用方法应符合GB 28234的要求,其他次氯酸消毒剂生成器的使用方法应符合T/WSJD22。
4、每日开诊前,口腔综合治疗台各管路的出水口放水至少3min。
5、当设备生产的次氯酸消毒剂浓度或pH值等指标有偏差时,应微调校正。
6、每日消毒工作结束后,关闭设备总进水阀、关闭工作电源。
7、消毒操作流程还应符合所用产品使用说明书的具体要求。
二、注意事项
1、生成器产生的不稳定次氯酸消毒剂应现用现制备。
2、首次使用时,应加强对诊疗用水微生物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生成器生成的次氯酸浓度等指标。
3、应严格按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定期维护保养。
对独立储水罐及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的清洗消毒方法
一、消毒剂及其剂量
水路消毒应选择具有新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或合格的卫生安全评价报告的消毒剂,并严格按产品说明书标注的消毒剂量清洗消毒。
二、清洁消毒方法
1、清洗
独立储水罐释放压力后卸下,给储水罐装入清洗剂,进行充分的浸泡后刷洗,清水冲洗干净,储水罐再次装满清洗剂,安装在口腔综合治疗台上,卸下口腔综合治疗台上连接的口腔诊疗器械,把各管路出水端口插入固定设施上,开启脚踏开关使水路管道得到彻底清洗,清洗剂的浓度和在管道内接触的接触时间参考清洗剂使用说明书,之后冲洗水管路3min以上。
2、消毒
独立储水罐内装满按要求浓度配制的消毒剂溶液进行浸泡消毒,之后开启脚踏让消毒剂溶液在各水管道内充满并浸泡一定时间后,再将管道彻底冲洗干净,避免消毒剂残留。消毒剂溶液在储水罐及各水管路具体浸泡的时间遵照相应消毒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3、排空
让独立储水罐处于供水模式,将独立储水罐取下清空后装回,开启脚踏,排除各连接管道内的水分,直至空气排出,关闭电源。
4、注意事项
清洗消毒水路管道时应将出水量调到最大。
下一条: 微酸性电解水:牙周炎防治的新曙光